经常回到豆瓣最主要的原因,是去记录自己看过的电影。再有几十部,那个数字就要满一千了。我与电影的缘分,自然是从那个数字起跳开始。
有时会想自己看过最早的电影是哪部,当真记不清了。小学到了南洋学校后,学校的电视台会在周末放映一些租来的VCD碟片,每当周末不回家住校,都和同学一起在教室看校电视台放的影片。好像是五年级的时候,一天父母单位组织出去看《泰坦尼克号》,回来后他们都说很好看,后来学校的电视台也放映了,里面的大场景和宏大的音乐记忆颇深。我最喜欢的的电影之一《大话西游》就是在高小的时候看的,那时候还是父亲拿回来的录像带。后来看到很多文章说《大话西游》刚放映的时候反响并不太好,但我真的是小学第一次看就无比喜欢。
初中似乎看的多了些,但大都是在看央视电影频道,及学校电视台播放的电影。初二加入了电视台,开始负责播放员工租回来的电影。那时候学校能收到的频道里还有凤凰电影台和台湾东森电影台,所以也看到了不少台湾、美国、日本的影片,但印象中主要以动作、恐怖、搞笑片为主。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天中午看了《鬼娃娃花子》,之后大半年都心有余悸。这段时期开始大规模的看周星驰的喜剧片,开始疯狂的迷他。另外一个记忆很深的看电影的渠道是央视一套的正大剧场,每次会在正大综艺后播放一部很上档次的影片,记得看过《德伯家的苔丝》《经度》,也许是从那时开始培养了我看文艺片的兴趣吧,哈哈。
升入高中的那个暑假好像是我大规模观看好莱坞电影和动作电影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在学校里和几个维修工关系很不错,他们年龄也不大,暑假事情不多就每天到校外租两、三盘好莱坞VCD碟片回来看,我就和他们挤在一间不大的宿舍里看了很多大片,阿诺施瓦辛格、尼古拉斯凯奇、成龙……You name it。《阿甘正传》也是这时所看,没看之前觉得片名好土,但看完一遍后,便不断的在之后的日子里重新看。
高中家里的网速提升,网上电影资源开始异常的丰富,各大站点的FTP十分流行,于是就开始下载电影看,14M-20M 一个分卷,几十个压缩分卷下载后解压缩看,虽然很耗时,但起码资源丰富而且免费。也是那时候开始,喜欢去apple的trailers下载电影预告片,《Big Fish》就是在看了预告片后苦苦等待DVD片源。大概是03年看到的《Big Fish》的预告片,立刻被里面的色彩和荒诞所吸引,开始等待。当2004年1月9日上映后,果然反响很好,连续两周的北美票房冠军,我一直盯着网站上片源的更新。等终于到了能下载的那一天后,解压缩的过程中我竟然异常的激动,然后静静的坐在电脑边,欣赏完了比预告片还要精彩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是男主遇到女主的段落,以及第一次对话就求婚的场景。《Big Fish》是我最喜欢的电影,虽然后来看了很多更为出色的影片,但加上个人情感,她依旧是我最喜欢的。以至于我逢人便推荐。后来参加电影版的第一次聚会时,我把《Big Fish》和蒂姆伯顿拿出来说,黑猫姐从此把我描述为喜欢蒂姆伯顿的小男生。
进入大学是开始观影的井喷时期。这几年的时光看了更多的文艺电影,也有更多的机会去电影院享受真正属于电影的视听。与电影的感情,不仅让我选择了艺术双学位,也让我进入了未名BBS Movie版,认识了黑猫姐,巴赫大哥,红红等一辈子志趣相投的朋友。大三的时候选修了李道新老师的《中国电影史》,那个学期的主题是“香港新浪潮电影”,于是有了机会在课上课下观赏了很多那个时期优秀的香港电影。后来自己又一个人回顾了台湾电影,李安的“家庭三部曲”,杨德昌的《一一》。也上过《世界电影史》《文学作品中的世界电影》,总之有关电影的一切课程都会去选修或是旁听。
来到美国后的一大优势就是可以第一时间观看好莱坞大片,还有R级影片。记得刚来看的第一部就是3D版的《Final Destination》,穿透人体的木棍刺向你的那种感觉着实令人心跳加速。后来印象深刻的就是去看期待了两年的《Avatar》首映,全场观众激动尖叫。
不知不觉,豆瓣里收藏看过的影片已经超过1000部了(这篇随笔也写了好久,开始写时还差几十部),平均一部影片1h:50m的话,相等于我连续不断看了76天,似乎还好的样子,占用了我从出生到现在的0.77%。在这不到1%的时间里,电影另我体验了完全不同于我生活的故事,不到1%的时间里,我活在另外一群人的躯壳里。不亦乐乎?
我也叫李春,也是山西人,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可是你却比我优秀的多。?加油!
🙂 哈哈加油加油!